合法性审查指南
一、引言
合法性审查是指对某一行为、决定或法律文件是否符合法律、法规的规定进行审查的过程。合法性审查是维护国家法律权威、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。以下为合法性审查指南:
二、审查范围
1. 行政法规、规章、规范性文件;
2. 行政许可、行政处罚、行政强制等行政行为;
3. 行政合同、行政协议等行政法律关系;
4. 仲裁、调解等非诉讼法律关系;
5. 其他需要合法性审查的事项。
三、审查程序
1. 提出审查申请:申请人应当向有审查权的机关提交审查申请,并提供相关证据材料。
2. 受理审查申请:审查机关收到审查申请后,应当在法定期限内予以受理。
3. 审查调查:审查机关对审查事项进行调查,收集相关证据。
4. 审查意见:审查机关根据调查结果,形成审查意见。
5. 审查决定:审查机关根据审查意见,作出审查决定。
6. 审查结果告知:审查机关将审查结果告知申请人。
四、审查标准
1. 审查对象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;
2. 审查对象是否违反法律法规的原则;
3. 审查对象是否侵犯公民、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;
4. 审查对象是否违反公平、公正、公开的原则。
五、审查期限
1. 审查机关应当在法定期限内完成审查工作;
2. 法定期限为自受理审查申请之日起60日内,特殊情况可适当延长。
六、审查结果处理
1. 依法确认审查对象合法的,审查机关应当作出确认合法的审查决定;
2. 依法确认审查对象不合法的,审查机关应当作出撤销、变更或确认无效的审查决定;
3. 审查对象部分合法、部分不合法的,审查机关应当作出相应的审查决定。
七、法律责任
1. 申请人隐瞒事实、提供虚假证据的,审查机关可以依法给予警告、罚款等处罚;
2. 审查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玩忽职守、滥用职权、徇私舞弊的,依法给予行政处分;
3. 对违法行为的,依法追究法律责任。
八、其他事项
1. 审查机关应当依法保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,保守审查秘密;
2. 审查机关应当加强与相关机关的沟通协作,提高审查工作效率;
3. 审查机关应当建立健全审查工作制度,确保审查工作规范化、制度化。
本指南仅供参考,具体审查事项及程序以法律法规为准。